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生物学、生态学和草学三个一级学科。

生物学

生物学科是在原东北大学博物学的基础上于1946年续建,著名鸟类学家傅桐生、贝类学家赵汝翼、细胞生物学家郝水院士等先生都执教于此。学科自创立开始,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科于195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首个博士学位授予权获批,1991年获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细胞生物学入选首批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获批,2002年细胞生物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教育部创新团队获批,2006年引智基地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2008年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2016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2016年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2018年被确定为学校两个国家一流学科重点培育学科之一。

学科专业

1996年获首批国家生物学基础科研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20年和2021年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分获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先后获3项国家级人才培养基金,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门国家级精品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一流课程;由高教社出版教材13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3部,1部入选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平台设施

学科拥有“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类干细胞库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级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表观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引智基地”、“糖复合物教育部工程中心”、“农业与医药基因教育部工程中心”等14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

人才培养

近5年,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Science,Nat Commun,Proc Natl Acad Sci USA,Plant Cell,EMBO Rep等的高水平研究论文累计420篇;研究生获吉林省优博论文10篇,吉林省优硕论文11篇。优秀本科生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2项,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优胜奖11项;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一等奖20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2项;获“华文杯”师范院校师范生(生物)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获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5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等77项。学生刘靓童、王星分获2019年和2020年“宝钢优秀学生奖”,学生崔秀琳获2021年“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王婕获2021年“吴瑞奖学金”。

学科团队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4名,含6名国家级和11名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长聘国内外高水平兼职教师14名,含双聘院士2名。目前,学科队伍的年轻一代核心已经形成,包括魏民、宫磊、徐正一、张铧坤、高翔等国家级青年人才,在学科厚重文化的传承中,承典塑新、特色发展。

方向特色

依据传统优势及国家需求,凝练成五个重点学科方向:植物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进化、植物基因表达和染色质构型的表观遗传调控、细胞重要生命活动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调控机制、糖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动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聚焦植物、动物、真核微生物等不同生命形式共有和特有的表观遗传现象,以及聚焦以糖链为核心的生物大分子构效关系研究,是国内“分子表观遗传学”和“糖生物学”的重要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

科研成果

近5年,学科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和重点项目32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合同金额总计近1.8亿元;在Natl Sci Rev,Nat Commun,Proc Natl Acad Sci USA,Plant Cell,Autophagy等国内外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包括2020年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

社会服务

生物学科依托“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糖复合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及“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等平台,发挥学科特长和团队优势,始终坚持学科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包括“小冰麦”的创制、改良、推广和应用,推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糖复合物构效关系研究促进了糖类化合物的生产与应用;制定干细胞质量管理标准,开发技术服务于健康产业;立足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引领全国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建设;宣传长白山文化和资源,助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

生态学

生态学科始于20世纪50年代,祝廷成教授、柴岫教授等著名学者开创了我国草地生态和湿地生态研究。2002年,生态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全国共有8个),在第四和第五轮学科评估分别位列A和A-,软科排名世界500强,环境与生态学ESI排名稳居前1%。2018年,入选学校双一流建设培育学科。

历史沿革

1978年获生态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全国首批)

1986年获生态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4年设立生态学本科专业(全国首批样板专业)

2002年获批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

2012年获批国家级生态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2年获批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0年获批吉林松嫩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1年生态学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科方向

(1)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草地多物种相互作用、生物多样性及多功能关系,研发草地系统性恢复生态技术。

(2)草地放牧生态学:研究放牧管理对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功能的调控机制,探索草地多功能提升的放牧理论和关键技术。

(3)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植被结构、过程和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发环境变化背景下草地管理技术。

(4)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机理,研发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

师资队伍

学科现有教师28名,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7人。已形成一支由著名学者(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长白山学者”3人)领军,以优秀中青年教师(国家优青1人、百人计划1人、新世纪人才5人)为骨干的教学与科研团队。

教学科研平台

本学科目前拥有国家级平台2个,部级平台5个,省级平台4个。

l国家级生态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l吉林松嫩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l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

l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l草地动植物关系及生态系统功能创新引智基地

l松嫩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l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长岭)

l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实验室

l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l吉林省植物工业工程实验室

l吉林省草地生态与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草学

学科以祝廷成、李建东等老一辈草地生态学家的研究积淀为基础,经过数十年发展,连续获批教育部草学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逐渐形成了以硕士-博士培养为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条件

草学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另有技术系列教师3人。学科拥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

方向与特色

学科基于东北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和地域特色,围绕我国草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主要从4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l草地放牧生态与管理

开展天然草地生态-生产功能协同提升的精准放牧管理研究,形成了国内草学领域的特色优势学科方向。

l高产牧草品种培育与推广

开展优质牧草品种培育及推广示范工作,为东北地区生态建设与草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l牧草耕作栽培与生产

针对适生东北地区的优势牧草,开展高效牧草栽培理论研究及技术体系研发,为人工草地建植及科学管理提供支撑。

l盐碱、沙化退化草地修复与治理

开展退化草地系统性修复理论及技术研究,加强对盐碱化、沙化草地恢复治理综合技术的研发。

人才培养

学科于199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学科生源充裕,研究生报名人数均多于录取人数。近5年来,培养的优秀博士研究生能够在国际1区TOP期刊发表多篇重要研究论文,并获得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资助;硕士研究生能够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主流刊物—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Microorganisms以及Oecologia等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近十年来,草学学科的毕业生已成长为各大科研机构、高校的学术骨干,其中获得国家级人才计划者1人,省市级人才计划者十余人,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科学研究

学科拥有吉林松嫩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长岭)、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近5年,在本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论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得了论文、专著、标准、品种、政策咨询等多维系统性研究成果。学科共获批各类科研项目5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3篇,参编学术专著7部;育成优良牧草品种2个(国审品种共6个),参试品种2个。


社会服务

学科注重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积极献言建策,推进科研成果示范转化。近年来,草学学科牵头提出的《关于调整“围栏禁牧”实施的建议》被《人民日报内参》刊用,获中央领导批示;编制了《草地牛羊混合放牧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为“生产-生态双赢”、牧民增收脱贫提供了实用性技术;培育的优质牧草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0余万亩;学科还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为中小学生讲授保护草原的知识,引起强烈反响。

国际合作交流

学科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111”引智基地,先后邀请近百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线上)讲学;积极参与MUSGONET等全球联网科研项目,学科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在Nature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合作论文十余篇;积极举办草地生态与可持续性管理国际研讨会、中-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等国际会议,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推进建设“中-俄”牧草品种联合选育平台;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出国进修,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版权信息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邮编: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