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重点建设平台
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中学生物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国家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国家重点学科( 2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
教育部工程中心;
教育部引智基地;
教育部创新团队。
国家级实验室
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
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08年7月批准建设,实验室建有基因与蛋白表达检测、基因文库与肽库、中药化学成分、筛选模型、基因与蛋白鉴定、中药成分鉴定、药物活性体外检测、动物转基因等研发平台。以系统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为基础,开展以成药基因和成药蛋白筛选为核心的药物筛选工作,主要着眼于以成药基因和成药蛋白作为进一步开展中药有效成分筛选的靶标,利用其建立适合于高通量筛选的药物筛选模型,通过大规模的中药化学成分样品库筛选,发现能够有效增强成药基因表达和提高成药蛋白活性及功能中药有效成分,在此基础上开发组成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的现代中药新药。
实验室紧密围绕重大疾病防治的需要,不断提高基因工程和蛋白药物创新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完成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的科研课题,开展相关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凝聚、培养产业急需的技术创新人才。
部级实验室
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
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在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专业实验室)基础上,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以草地科学研究所为主体,以草地与湿地为研究特色,凝聚了东北师范大学有关生态科学研究的所有力量。实验室研究的学科构成包括:草地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分子与进化生态学、数学生态学以及环境生态学。实验室定位于植被生态的应用基础研究。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9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6人,工程师及管理人员7人。
近五年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92项,总经费1995.8万元,其中承担国家973计划子课题2项,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21项,省级科研项目27项; SCIE刊源上发表文章59篇。
网站链接:http://vegecol.nenu.edu.cn/
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依托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吉林农业大学,在原有草地生态国家专业实验室、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湿地专业实验室等基础之上组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该实验室以生态学研究为共同基点,针对吉林省生态问题,面向东北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开展农田研究、草地研究、湿地研究等三个领域的研究工作,设有七个研究方向:“黑土”农田生态系统、农牧生态复合系统、农林生态复合系统、草地生态与草地管理、区域治理与生态工程、湿地生态系统过程与湿地水文效应、湿地恢复技术与优化管理。拥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态学博士点和环境科学博士点。实验室共有固定研究人员42人,客座研究人员23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1%,具博士学位者占78%,40岁以下中青年占50%。
该实验室自2003年1月批准建设以来,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56项, 总经费963.5万元, 其中承担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 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14项, 省级科研项目15项;SCIE刊源上发表文章34篇。
网站链接:http://vegecol.nenu.edu.cn
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7年由教育部批准建设的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长期围绕植物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异源染色质渐渗(alien chromatin introgression)和异源多倍体化 (allopolyploidization)诱导的基因组结构变异(structural rearrangements)和表观遗传变异 (epigenetic variation)的现象、过程和机制开展研究工作;综合运用遗传学、分子细胞学、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先进方法,从深层次上系统探讨表观遗传学现象和机制 (epigenetic phenomenon and mechanism)及其在高等植物(特别是重要农作物)基因组进化和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理;探索了表观遗传变异在作物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中的作用和潜力。通过多年努力,实现了学科的有机交叉和融合,形成了高等植物远缘杂交与染色质渐渗、表观遗传变异与高等植物基因组进化和物种形成、高等真核细胞组蛋白修饰与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组稳定性、基因组表观遗传变异与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四个研究方向。
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7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行政管理人员3人。研究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
近五年来承担了包括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重大项目,科技部“973”、“863”、科技部植物转基因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高级别项目20余项;在本领域主流SCI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他人引用500余次(均为正引)。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育种应用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部级工程中心
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于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2004年8月通过教育部验收。由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吉林国联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依托于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工程中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运作,现任中心主任李玉新教授。
工程中心拥有优良的学术环境和雄厚的研发实力,有细胞生物学和植物学两个博士点, 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两个硕士点, 以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 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留学归国人员11人。承担着包括“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教育部重点等在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项目15项)。
近年来,工程中心在基础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化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如: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将天蓝冰草有益基因转移到小麦中成功地培育了优质小麦品种-小冰麦32和33,并已大面积推广,其中小冰麦33号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银奖,其系列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二类新药-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优化序列基因工程血管生成抑制剂项目获较大进展,其阶段性成果曾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国家科技部评为1998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之一;此外还有一批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新药品、新的小麦品系、转基因玉米和大豆新品系都在研发过程中。
1990年以来,工程中心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2部。
在近期内,工程中心拟实施的主要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有:小麦染色体工程及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培育,转基因植物与产业化研究,新型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和开发。